您在这里:贝斯特官网登录3344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中国式绿色建筑之路
发布时间:2011-04-18
第七届绿色建筑大会传递出许多积极的信号。然而,当“绿色革命”序幕拉开,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条件已然成熟、政策信号日益强烈、成本问题亦被“正名”之时,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之路,成为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也是大会上诸多政府官员、业界专家、企业代表的共同呼吁。中国式绿建之路,意味着什么?
2000余人共享的开幕式、24场论坛、150多家参展企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5大部委联合支持、24家国内外行业协会学会与11个国际组织共同参与、3个外国大使馆正式出席、全国20多个省份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委)厅长及数十位市长参加……这是对3月28日~30日在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下称绿色建筑大会)的快速掠影。
在这一连串让人惊叹的数字背后,在“绿色建筑:让城市生活更低碳、更美好”的宏观主题之下,国内外政府官员、生产制造商、运营商、系统集成商、金融投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规划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知名专家等,集中展示和讨论了国内外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趋势、成功案例,研讨了相关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检测标识,共议中国式绿色建筑推进之路。
“从启蒙迈向快速发展”
“未来五年,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从启蒙阶段迈向快速发展阶段。”28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了《中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草案)》主题报告,并做出上述断言,引发极大反响。
“从启蒙迈向快速发展”的趋势,也在此次大会中得到了实景写照。三天期间,论坛、展览、企业活动丰富多彩,与往届相比,表现出新的特点:
从理论到实际,从宏观概念转向更多地关注生态建材、供热体质、保温材料等微观产品层面,关注现实可操作层面;从单一到多元,从理念到技术,呈现出由单体建筑向绿色社区、生态城市,用能由常规能源向清洁能源、由政府推动节能向全民自觉行动转变的态势。深圳光明新区、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无锡太湖城等一批生态城市的案例解析引发关注;针对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改造的研讨、分享,构成大会重要亮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2010~2011)、招商地产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签署绿色建筑合作框架协议、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发布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白皮书等,更成为大会重要成果。
尤为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众多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深度参与、兴趣浓厚,万科、万通、万达、方兴等活跃其间,成为现场追逐的焦点,绿色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绿色实践与分享等分论坛更是人气火爆,房地产业的“绿化”成为共识。
经过6年的积累与沉淀,“绿色建筑大会无论是会议规模还是影响力都逐年递增,今年可以说是最盛大的一次”,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有为对《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说道。
诚然,会议仅是缩影,其背后是近年来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实践的渐次铺展,是“快速发展”即将到来的重要积淀。或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总工程师孙大明所断言,2011年开始将进入“泛绿”阶段。
前奏响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风暴”可期可见。
政策信号强烈
“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今后要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具体可从专项补贴、物业税减半征收、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适当提高容积率、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着手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仇保兴发出的现场信号,令人振奋。
事实上,在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之下,大力推行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已经无需赘述,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建筑被视为“一次性解决建筑的舒适度、解决建筑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全面方案,是综合性最节约的方案”。
趋势已定,重在实施。在第七届绿色建筑大会上吹来的风表明,未来将推行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将空前加大,未来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购房贷款利率优惠,在试行房产税的地区对绿色建筑减半征收,在土地招拍挂时设置条件,如不是绿色建筑就不能投标,或者大面积建设绿色建筑的可以优先等。此外,全面推行“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对绿色建筑设专项补贴,而对新建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的小城镇,则命名为“绿色小城镇”,并一次性给予1000万至2000万元的补助,等等。对此,企业反响强烈。“这些政策对于绿色建筑比例占到50%的绿地集团来说意义更大。”绿地集团总建筑师胡京认为。
另一方面,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将成为绿色建筑大发展的契机,各级政府将纷纷借此机遇强化绿色建筑的落实,人们传统印象中价格较低、居住环境质量不高的保障房将有望率先成为绿色建筑。带领深圳市参加此次大会的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吕锐锋便表示,未来5年,深圳建设的24万套保障性住房,将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而谈及“十二五”期间的绿色建筑发展基本策略,仇保兴描绘出一幅渐进式蓝图:过去五年,采取自愿申报的办法,使得绿色建筑从零起步,获得每年100以上的标识标志;未来五年,每年获得标识的建筑应达到300甚至500个;到“十三五”时期,绿色建筑将进一步覆盖所有建筑类型。
成本“正名”
“南方和北方绿色建筑成本有差别吗?”“万科要做绿色建筑,会不会因此提高房价?”“深圳保障房建成绿色建筑后,成本将增加多少?”在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市分论坛上,围绕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网友通过现场微博形式,展开了热烈的提问。
事实上,在绿色建筑的推进中,许多从业者正是顾及绿色建筑初期增量成本,加之对绿色建筑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因而不愿承担风险,踯躅不前。
对此,上述分论坛主持人、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态度明确:“绿色建筑的本质决定了它一定是低成本、高品质的建筑,而成本也是动态的、可控的。”
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程学军介绍,2008年~2010年,我国共有113项建筑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其中,项目整体单位面积增量成本为每平方米122元,一、二、三星级分别为每平方米41元、111元、242元,换算成增量成本的占比,一、二、三星级的比例分别为1%、2.2%、3.4%。
这个数据并没有支持人们“绿色建筑成本过高”的普遍观点。对此,联合技术公司集成化建筑解决方案副总裁戴尚德也认为:“绿色建筑并不一定以成本上升为代价,一些相关方不太了解绿色建筑带来的真正好处。在我们的设计中,一些建筑能够降低20%左右的能耗,这就意味着4~5年便能收回投资。”
而即便增量成本较高,也并不意味着项目总成本就一定居高不下。已经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的深圳建科院大楼,其建筑技术专项成本约为每平方米570元,与全国64栋绿色建筑项目相比,位于高成本区,但其总建安成本(土建、设备、室内装修等)约每平方米4300元,仅为深圳同类办公楼造价的2?3左右。
由此可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只要不是一味追求技术、产品的堆砌,绿色建筑是可以实现低成本,同时获得高性价比的。对成本问题的答疑解惑,将使更多的普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材部品生产企业增添绿色建筑实践的信心。
走中国式绿建之路
尽管大会金发碧眼云集、国外企业光彩照人,但是,更多的专家及业内学者仍热切地关注着如何探索中国式的绿色建筑之路。正因此,作为综合论坛的最后一个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忆充满激情、满含期待的讲话博得了满堂彩。
“不能走和西方一样的道路,一定要探索一条中国的路径。”中国的建筑能耗并非许多人鼓吹的那样,是发达国家的2~3倍,江亿通过大量的数据比对和案例呈现表明,无论是面积平均建筑能耗还是人均建筑能耗,中国的情况甚至远远低于美国。
但是,太多实例表明,运用大量先进节能技术的建筑也并未真正实现低能耗,究其原因,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使用模式的不同导致的能耗差异远大于采用节能技术与否造成的能耗差异。使用模式是影响建筑能耗更重要的原因。”江亿举例道,美国大部分办公楼全年24小时恒温恒湿,而中国则习惯上班开启、下班关闭,两种不同使用模式之下,使用的节能技术、产生的能耗结果也大相径庭。“全时间、全空间的使用模式一定比分时间、分空间的使用模式耗能。”
“我们鼓励的不仅是高用能效率,还包括坚持走节约型道路,一切设计、评估标准都应以此为参照、为基准,而不能照搬所谓“标准工况”的西方模式。”江亿如此说道。
走中国式绿色建筑之路,还意味着应该完善和履行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评价标准,意味着采用因地制宜的绿色技术与材料等,不久前在业内引发热议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与美国LEED标准之辨、中国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智慧的再热等,正是对“中国式”的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