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斯特bst3344(中国)有限公司

您在这里:贝斯特官网登录3344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中国现在为何没有真正意义的“低碳城市”

发布时间:2012-02-15

据报道,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但有专家随即指出,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在“低碳”的盛名之下,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其实难副。

  为什么遍布中国版图的“低碳城市”,如今成为了一个“名不副实”的空壳概念?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的评价颇为到位:低碳的议题,“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去年年底,被称为“全球碳博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草草收场,最后敲定的协议仅有3页。但是出于政治考量,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国,中国依然向其他国家作出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想法是不错,但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中国再一次犯了以前常犯的“一刀切”的老毛病,把减排指标分摊到各地方政府,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且,中国还成立了由20多个部委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督促减少能耗、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措施的执行。如此,“低碳”的概念便成为了一件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严峻的政治任务,地方官员们迫于压力,只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各地“拉闸限电”这种土法炼钢式的减排之举,不仅没能真正的节能减排,反而因为企业被迫私下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进一步助推了弥漫全国的“柴油荒”现象。但无论如何,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完成了既定目标。不少人为此松了口气,虽然大家都清楚这样的减排不具备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最起码,数据上的瑕疵算是部分解决了。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全国不少地方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甚至连兴趣都没有。

  但是数据解释不了一切问题,也不等于“低碳”的概念。这一点,地方政府内心十分清楚。近期当选2010年欧洲绿色首都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实现25%二氧化碳减排,并不是因为该国政府下达了多么严苛的“减排指标”,而是因为这个国家有大批市民自发骑自行车上班。这种软件和观念上的实力,从长期来看,比数字更有说服力。

  这使得一些地方打出了“低碳城市”的金字招牌,在统计数据之外,为低碳生活提供一个的美好愿景。于是我们看见,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河北省保定市的新地标;太阳能路灯立于山东德州的大街小巷;而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这样的“低碳城市”简直称得上“拉闸限电”的配套设施,均是出于权宜之下的短期政治、经济考量,而非长期的发展方针。从外边拉一笔资金,在地方搞个“低碳园区”的概念,作为对“拉闸限电”软件上的补充,这既是一项政绩,又能为地方经济融资,比起花数十年时间调整产业结构、培养企业和居民的低碳意识来,实在是一条捷径。但众所周知的是,所谓的低碳城市,更应该侧重的是总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个城市人们的“低碳”生活方式。保定和上海是当年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试点推出的中国低碳城市,到今天,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两个城市的市民过着一种“低碳”的生活。这两座最早的试点城市,正是如今遍及中国的“低碳城市”的缩影。

  无论如何,日益政治化的低碳概念早已远离了环境问题。你能想象一个河流污染、空气肮脏却非常“低碳”的城市吗?连危害人民健康的城市污染都没能有效治理,却想着搞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好比走路都没学会就想练长跑,最后练的也不过是假把式而已。在中国没有出现真正的“低二氧化硫污染”、“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以及“低水质污染”等等城市之前,我们怎么可能期待一个真正的低碳城市出现呢?

返回列表

上一篇:芜湖救市闹剧草草收场折射三大问题
下一篇:安徽芜湖楼市新政出台4天后暂缓执行

Baidu
sogou